每年11月第三周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定的“世界提高抗菌藥物認識周”。那么,什么是抗菌藥物?抗生素有哪些誤區(qū)?就由燕達醫(yī)院感控專家為大家科普一下!
1、什么是抗菌藥物?
指具殺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應用(含口服、肌注、靜注、靜滴等,部分也可用于局部)治療各種細菌性感染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藥、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呋喃類、抗結核、抗真菌等化學藥物。
2、什么是抗生素?
指某些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級代謝產物,在低濃度下對各種病原微生物具有殺滅或抑制作用的物質。某些抗生素還具有抗腫瘤活性,用于腫瘤的化學治療。廣義的抗生素還包括在天然抗生素的基礎上進行結構改造的半合成產品。
3、原則上不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七類手術包括哪些?
①腹股溝疝修補術(包括補片修補術)
②甲狀腺疾病手術
③乳腺手術
④關節(jié)鏡檢查手術
⑤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
⑥顱骨腫物切除術
⑦經血管介入的診斷手術
4、門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急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藥物前微生物送檢率?I類切口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使用特殊級抗菌藥物病原學送檢率?
門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20%;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60%;急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40%;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藥物前微生物送檢率≥30%;I類切口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30%;使用特殊級抗菌藥物病原學送檢率≥80%。
5、抗生素的誤區(qū):
①抗生素=消炎藥
抗生素不直接對炎癥發(fā)揮作用,而是對引起炎癥的微生物起到殺菌作用。消炎藥是針對炎癥的,常用有阿司匹林,消炎鎮(zhèn)痛藥,其次抗生素僅有細菌引起的炎癥,而對由病毒引起的炎癥無效,因此,由病毒引起的炎癥都不宜用抗生素。
②抗生素僅適用于由細菌和部分微生物引起的炎癥,而對病毒、麻疹、傷風、流感等藥物無效,抗生素只針對引起炎癥的微生物,沒有預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長期使用抗生素反而會引起細菌的耐藥性。
③廣譜抗生素優(yōu)于窄譜抗生素
④感冒就用抗生素。
⑤頻繁的更換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原則:能用窄譜的不用廣譜、能用低級的不用gaoji、能用一種抗生素解決的不用聯(lián)合抗生素。
6、《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對抗菌藥物是如何界定的?
本辦法特別規(guī)定抗菌藥物是指:治療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放線菌及真菌等微生物所致感染的藥物。
不包括不針對上述病原菌的抗病毒藥與抗寄生蟲藥;盡管屬于抗菌藥物,但因為臨床應用的特殊性,抗結核藥、抗麻風藥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以及外用抗菌藥物制劑暫未納入本管理辦法范圍。
7、抗菌藥物聯(lián)合應用的指征有哪些?
單一藥物可有效治療的感染不需聯(lián)合用藥,僅在下列情況時有指征聯(lián)合用藥。
①病原菌尚未查明的嚴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嚴重感染。
②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嚴重感染,需氧菌及厭氧菌混合感染,2 種及2種以上復數(shù)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藥菌或泛耐藥菌感染。
③需長療程治療,但病原菌易對某些抗菌藥物產生耐藥性的感染,如某些侵襲性真菌病;或病原菌含有不同生長特點的菌群,需要應用不同抗菌機制的藥物聯(lián)合使用,如結核和非結核分枝桿菌。
④毒性較大的抗菌藥物,聯(lián)合用藥時劑量可適當減少,但需有臨床資料證明其同樣有效。如兩性霉素B 與氟胞嘧啶聯(lián)合治療隱球菌腦膜炎時,前者的劑量可適當減少,以減少其毒性反應。
9、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預防性應用的原則有哪些?
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用藥,應根據(jù)手術切口類別、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可能的污染細菌種類、手術持續(xù)時間、感染發(fā)生機會和后果嚴重程度、抗菌藥物預防效果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對細菌耐藥性的影響和經濟學評估等因素,綜合考慮決定是否預防用抗菌藥物。但抗菌藥物的預防性應用并不能代替嚴格的消毒、滅菌技術和精細的無菌操作,也不能代替術中保溫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預防措施。
10、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選擇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①根據(jù)手術切口類別、可能的污染菌種類及其對抗菌藥物敏感性、藥物能否在手術部位達到有效濃度等綜合考慮。
②選用對可能的污染菌針對性強、有充分的預防有效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安全、使用方便及價格適當?shù)钠贩N。
③應盡量選擇單一抗菌藥物預防用藥,避免不必要的聯(lián)合使用。預防用藥應針對手術路徑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頭頸、胸腹壁、四肢軟組織手術和骨科手術等經皮膚的手術,通常選擇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藥物。結腸、直腸和盆腔手術,應選用針對腸道革蘭陰性菌和脆弱擬桿菌等厭氧菌的抗菌藥物。
④頭孢菌素過敏者,針對革蘭陽性菌可用萬古霉素、去甲萬古霉素、克林霉素;針對革蘭陰性桿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類。
⑤對某些手術部位感染會引起嚴重后果者,如心臟人工瓣膜置換術、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等,若術前發(fā)現(xiàn)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該機構 MRSA 發(fā)生率高,可選用萬古霉素、去甲萬古霉素預防感染,但應嚴格控制用藥持續(xù)時間。
⑥不應隨意選用廣譜抗菌藥物作為圍手術期預防用藥。鑒于國內大腸埃希菌對氟喹諾酮類藥物耐藥率高,應嚴格控制氟喹諾酮類藥物作為外科圍手術期預防用藥。
11、圍術期預防用藥使用給藥時機如何?
靜脈輸注應在皮膚、黏膜切開前 0.5~1 小時內或麻醉開始時給藥,在輸注完畢后開始手術,保證手術部位暴露時局部組織中抗菌藥物已達到足以殺滅手術過程中沾染細菌的藥物濃度。萬古霉素或氟喹諾酮類等由于需輸注較長時間,應在手術前 1~2 小時開始給藥。
12、圍術期預防用藥療程應如何把握?
預防用藥維持時間:抗菌藥物的有效覆蓋時間應包括整個手術過程。
①手術時間較短(<2 小時)的清潔手術術前給藥一次即可。
②如手術時間超過 3 小時或超過所用藥物半衰期的 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過 1500ml,術中應追加一次。
③清潔手術的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 24 小時,心臟手術可視情況延長至48 小時。
④清潔-污染手術和污染手術的預防用藥時間亦為 24 小時,污染手術必要時延長至 48 小時。
⑤過度延長用藥時間并不能進一步提高預防效果,且預防用藥時間超過 48 小時,耐藥菌感染機會增加。
13、什么是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什么是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
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
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的濃度在一定范圍內與殺菌活性有關,通常在藥物濃度達到對細菌MIC的4~5倍時,殺菌速率達飽和狀態(tài),藥物濃度繼續(xù)增高時,其殺菌活性及速率并無明顯改變;但殺菌活性與藥物濃度超過細菌MIC時間的長短有關,血或組織內藥物濃度低于MIC值時,細菌可迅速重新生長繁殖。(β-內酰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碳青霉烯類、氨曲南等均屬此類。此類藥物通常應當每日多次給藥。)
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
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濃度愈高,殺菌活性愈強。此類藥物通常具有較長的抗生素后效應(PAE),即抗生素或抗菌藥作用于細菌一定時間停止接觸后,其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仍可持續(xù)一段時間。(屬此類型者有氨基糖普類、氟喹諾酮類、兩性霉素B、達托霉素等。用于治療常見感染時,可每日1次給藥。)
14、抗真菌藥物有哪些?
①抗真菌抗生素:兩性霉素 B 及其含脂制劑、制霉菌素以及用于可淺表真菌感染的灰黃霉素等;
②核苷類,如氟胞嘧啶,臨床多為聯(lián)合用藥;
③吡咯類包括咪唑類和三唑類,具有廣譜抗真菌作用,咪唑類藥物常用者有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等,主要為局部用藥。三唑類中已上市品種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主要用于治療侵襲性真菌病。
④棘白菌素類。目前國內已上市的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藥有卡泊芬凈和米卡芬凈。
⑤烯丙胺類,如特比萘芬。多用于淺表真菌感染。
15、是否找到細菌就一定要用抗菌藥物?
否。要根據(jù)情況綜合分析、綜合判斷后,分析感染、污染、定植,找到的是什么細菌,從什么標本中找到,病人有無臨床感染的征象和免疫缺陷等。如從呼吸道標本中找到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定植的比例遠大于感染。
16、抗菌藥物是否是消炎藥?發(fā)熱病人是否都要用抗菌藥物?
老百姓常常把抗菌藥物叫做消炎藥,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叫法。細菌感染可以造成炎癥反應,但是炎癥不都是由于感染造成的。
臨床上常用的抗炎藥包括甾體類和非甾體類藥物。甾體類主要是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強的松、甲基強的松龍、氫化可的松等。非甾體類的抗炎藥物種類非常多。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柳氮磺吡啶、對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雙氯芬酸、布洛芬、美洛昔康等等。這些藥物一般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抗血栓等多種功能。由此可見,抗菌藥物不是消炎藥,不能隨便用于消炎。
發(fā)熱不一定是由于細菌感染,因此不是都需要用抗菌藥物。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性發(fā)熱、過敏性發(fā)熱、藥物熱等。
感染與疾病控制部、藥學部、預防保健科聯(lián)合供稿
2018年11月(燕達內宣13/總第438)